我对衣惠春山水画艺术一点直观的感受

 谢超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一千多年前中国画先辈们总结出的已为人所共知和公认的创作规律。纵览古今名家名迹概莫能外。躬身实践“敢言天地是吾师”的衣惠春,自然也走的是这条路。他好读书,重拜师,狠下过临摹名迹的苦工,从而间接地吸吮着那名家名作师造化的既得成果。但他这位生长在荒村、跟矿山工人一起摸爬磙打了二十来年的农民儿子的画家,始终坚持将主要的精力和大量的心血放在了深入生活、游历写生上,从而直接师法造化,直接咀嚼和领悟山川真善美的精微,徜徉于天人合一之境,绘出时代的强音。

我无意就惠春的山水画艺术从理论或技法上妄加置喙,只想说点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简而言之就一个字:美。然而,美,这个系乎一切艺术之灵魂和真谛的要求,有时却被某些美的“工程师”们抛在了一边。或务“技”而忘“艺”,东掠西剽,走着黄宾虹一再告诫过的江湖市井的歧路,或置国人的审美情趣与习性于不顾,一味抄袭西人,甚至莫测高深,以丑欺俗,以“丑乃不美之美”的“现代派”自命。似乎当代中国画坛那些立足传统面向时代而富有成就的真正实力派和艺术大师,全都是食古不化的“顽固派”,只有他才算“时代之星”。

还是回过头来,对几十年来,扎根传统、紧跟时代的衣惠春山水画,说说我直观的一些美感吧。

其一,主题美。惠春那一腔的炎黄赤子之心和时代骄子之情,浸透纸笔。首先见之于主题鲜明而意境高远。这种特色的感受,不仅来自《华夏山河颂》、《魂系黄河》、《延安颂》、《圣地井冈山》等赞歌之巨制,而是遍见于他的不同篇幅与题材的全部精心之作。画人笔下《华夏山河颂》那巍巍、浩浩,博大、崇高的雄壮之美,有着巨大的感染力。面对那万水千山奔腾与崛起之势,使人顿生民族振兴大业的无比亲切感和参与者的由衷自豪感。我那《七言古十吟图》之十就是吟诵这帧《华夏山河颂》的:“有笔如椽华夏讴,万里山河披锦绣。长白瀑凉馈天涯,东南风绿西北土。长城内外战旗扬,大河上下雄狮吼。廿年画卷铸辉惶,何胜风流人物数!”在“九一一”事件发生不久、霸王开始血腥复仇之时,我和惠春在南河沿有过一次相聚。在时儿激昂时儿沉闷的气氛里,一同倾吐着无妄又无奈的心语。立马他即兴挥毫泼墨,不到两小时,《深山人不见》、《默鸡图》、《望长崎》三幅画完成了。这是心灵之画,淋漓尽致见心声!我当即得诗三首,姑录之:其一,题《深山人不见》:“旷世英雄奇罪归,狂潮倒得是而非。且凭妙笔山河寿,聊绘其人赋采薇。”其二,题《默鸡图》:“义举一招虎现猴,世何罪伐代功讴?画鸡未画鸡儿叫,耻作庸愚附和咻。”其三,题《望长崎》:“奇举震寰宇,舆情更出奇。八方无唱诺,众口尽诛之。助桀其谁助?欺天实自欺。随风伤脊骨,恐虎病灵犀。标准无双种,文章共一题。谁知巫大小?广岛与长崎。”这种苍生的心灵之歌,难道能简单、浅薄地视为庸俗化的政治标签,而非时代呼唤良心、真正崇高的艺术吗?

其二,和谐美。首先归于传统笔墨功夫与时代精神美好的融合。这是惠春的艺术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奥妙所在。他的每件精心之作不仅曲高和众,妇孺都能读懂,而且人人都会有触目舒心的美感。这种人人都能领略和欣赏的美感,既源于人性共有的真善美的追求,又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天下归仁”的“仁”文化、“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和”文化,以及“中庸”文化、“大同”文化、“禅”文化的传统特性。从人文美学而言,即我们中华民族对和谐之美的响往。秉性仁和、宽厚的惠春,也没脱过画如其人的通则,其作品蕴涵着浓浓的和谐美。画人凭他那对山川与时代至尊至爱的情怀,从题材的实际出发,选取或博大雄伟、或峻拔幽深、或清逸禅澹等不同基调,务求画面或气势奔腾而磅礴,或色彩清丽而温馨,或意蕴深沉而高远,或风姿华茂而生机无限。这种主调构成了和谐的基石。进而精心处理那或近或远、或实或虚、或繁或简、或勾或勒、或点或皴、或墨或彩、或浓或淡、或破或泼、或染或烘,以臻于旋律起伏有度、庄谐得体,刚不凌人、柔不失骨,艳不伤雅、温非媚俗的和谐之境。评析惠春作品中的这种和谐之美,通常都会提到《春江花月夜》这幅青绿山水巨制。陈庆斌和王立明两位先生在文章中说:“整个画面营造的幽雅恬静的阴柔之美和气势宏伟的阳刚之气统一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信乎不虚。多年前读此作我有一首七言古:“若虚若实自描之,春江花月夜何契!惠春青绿画亦诗,五者形神合而一。天道人文和为先,阳刚阴柔谐则丽。此生未莸扬州生,愿天惠我扬州死!”诗虽拙而情不虚,可见衣氏笔底功夫及其创造的和谐之美的力量吧!

其三,诗意美。画家与诗人操作不同而灵性相似;在自然面前每每能捕捉到相同的美的视角和瞬间。惠春于诗虽下力不多、写的不多,但他通过绘画抒情言志。无论在现实或历史的题材面前,他都秉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高士情怀,重视从山川中妙取诗之眼,并往往通过拟人的构思和笔力之气、墨彩之韵,画出如赋、如比、如兴之作。因而作品中饶有情、趣、志的诗意美。其实,这位画人也有好诗。如在《元帅林》速写题记中他写道:“小树又穿上嫩绿的衣裳,在春风中舒腰展肢。尽管一岁一枯荣;但它泰然自若,不卑不亢,生命在‘春与秋其代序’中延续。”这就是一首意蕴深长、诗中有画的好诗,同那帧速写是十分俏丽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一血型、一样基因的“俩姊妹”。我爱诗又爱画。虽然对画画一窍不通,但碰上那动情的画免不了要敲上几句诗。读过衣惠春的不少作品我都有即兴诗作。这些即兴之作每每是那画中的诗意之美撩拨出来的。“七番搜采各有得,七得功夫此图毕。日撼危峰天地惊,风腾云海鬼神泣。”(读《黄山奇观》中句)“五溪山色龙池瀑,天台晓月平冈雪。万般诗境皆通禅,安问同途不同辄?”(读《九华胜境图》中句)“楼上伊人宠辱忘,画中名记忧乐晓。十四箴言付于行,眼前会觉乾坤小。”(读《岳阳楼大观图》中句)“习习青风江上来,朗朗明月东山起。清风明月老天赊,世俗庸眼不相识。”(读《赤壁泛舟图》中句)“长天旷朗闲云移,秋水清澄潭影碧。诗人视觉显灵犀,画子心通出奇笔。浩渺江水天上来,秋水长天浑如一。此画如诗却有声,涛声似为腾王泣。”(读《滕王高阁图》)“高踞险壁下临江,滚滚东流无可挡。有起有落自寻常,美在迂回生跌宕。涛声激越裹悲凉,历史长河一合唱。放胆英雄我来量,不辱祖宗斯为上。”(读《大江东去》)“酣卧西窗下,衰年不计时。鸟声惊倦梦,日影染繁枝。紫气东来缓,轻寒北去迟。万般红与紫,怎及画中诗?”(题惠春赠《迎春》扇面)我的这些诗作工拙不计,都源于老衣画作中的诗意美,尽管我可能对那画中的诗意连万份之一也没有表达得好。当然,有时也由于画面的某些情致的启迪而另生感悟,便借题发挥,甚或节外生枝,难免有悖于画中诗意。如,一个炎夏之日惠春至,见座中有家弟谢向东在,他立马展纸为向东作了一帧青绿山水轴。我怀着几丝沉闷和闲愁,即兴题道:“不觅闲云但觅风,驱炎哪顾择西东?画人笔墨随时代,万绿丛中不点红。”虽系节外生枝,但与画中诗意美的撩拨,也是分不开的。

                                         200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