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夷 之 美 画 中 来

  ――读山水画家衣惠春《武夷山神韵图卷》散记

方华

浩浩中华,锦绣山河。无数名山大川,胜境古迹,使它如此绚丽多彩,如此恢宏壮观。细数中华大地上这些浩如群星的瑰宝,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无异是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素有丹崖碧水之称的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二嶂、八岭、三冈、无不峰岩奇绝,灿若朝霞。而九曲、四溪、五潭,恰似玉带,犹如甘泉,与山相依,如醉如痴。寒暑一天,气候宜人,风情雨露,景观各异。而历史遗迹、地仙之宅、先哲故居、名人流连,更使武夷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武夷山名扬天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闻名的名山大川与文物古迹胜地,也是我国唯一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武夷山之美历来被文人墨客吟咏描绘者甚多。在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武夷山的作品中,当代山水画家衣惠春最近创作的《武夷山神韵图卷》,堪称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武夷山神韵图卷》长42米,画面宽为78.5厘米。此卷完成于二零零三年三月。卷首卷尾现已有当代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和著名书法家徐炽先生的题字。此卷精裱。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画家到武夷山采风写生,深深为它的绮丽奇绝的山川景色和浓厚的文化品位所倾倒。画家边走边画,并从饱游沃看和大量写生中,对武夷山的峰峦山石,溪水树木进行了形象上的概括和提炼,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定的生活根基。而更为重要的是:“武夷之美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于一体。山峰的奇绝伟岸,九曲溪水的清幽婉丽,是交响乐与抒情小调的和谐统一。表现这种美,正与我的人格力量和艺术魅力合拍。我的心灵为武夷之美所震撼,我要把它绘成图卷以歌之以传世.”(摘自画家《艺海心声》)。武夷山的神韵风采,燃烧着画家纯真的情感,震撼着画家的灵魂,开启了画家智慧的天窗,他要把武夷山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人格美,凝聚在自己用心血浇灌的丹青里,为华夏山川传神写照,而尽到一个山水画家的天职。

     强烈的创作欲望,使这位六十三岁的画家激动不已,在日后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不分昼夜的思索,创作,在一个不到两米长的画案上,一张一张的画,一张连着一张的审视,一张画不知要翻过多少遍。他在九朽一罢的创作草图完成之后写到:

大约四十多米的武夷山图卷草图已完成,确定了画什么之后,怎么画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1.                整体格调:见笔,见墨,见色,清秀,典雅,表现武夷山碧山秀水出东南的意境。

2.                以武夷山代表性的景观为主线,使其特征鲜明,概括而夸张,并注重山与水的交错,体现出九曲十八弯的多姿。

3.                江南多树。表现手法上求其多变,与山石对比起来。山顶山腰,树色重,山石色浅,树应以点墨为主。山根山石色重,树色浅,树以夹叶,出枝,用线勾芭蕉叶,竹子等为主。

4.                远山:用丙烯铺淡青淡紫色,大笔铺形,未干以墨破之,少墨加皱。

5.                云用渲染法。

6.                武夷有丹山碧水之誉, 丹山可用赭石,少加朱缥色。

7.                整体画面罩一层淡青绿,以突出九曲之水的委婉清丽。

8.                长卷,长而不平不庸,强调墨的节奏,在保证技法统一的基调上,应加强笔,墨,色的变化,突出形象的个性化。切记: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与连续性,统一性。

9.             用笔:应放松一点。                                2003年1月5日

我们从这段《艺海心声》的笔记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画家的创作心态,创作思路和艺术追求,他仿佛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临战将军,在指挥着一场战斗。“图成心乃安”(画家语)。毋庸置疑,《武夷山神韵图卷》是画家创作生涯中的一幅代表性的力作。凡是目睹这幅画卷的人,都会被扑面而来的清新,多采的艺术之风所熏陶如醉,为艺术家的用理想之美再现自然之美的能力而赞叹不已。

《武夷山神韵图卷》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成两段:

第一段从云窝,天游景区开始,以九曲为主线, 将天游峰的壮丽,玉女峰的清秀,大王峰的伟岸,双乳峰的神奇,骆驼峰的雄浑与九曲婉转清澈的溪水,载歌飘流的竹伐相映成趣。第二部分以天心,水帘洞等景区为主,将弥勒石雕,神茶大红袍,鹰嘴岩,水帘洞等代表性景观,在群峰竟秀中尽显英姿。而画面的结尾部分,江山无尽,烟云迷茫。闽江奔海东去,令人遐思无限,意在图卷以外。没有去过武夷山的人看了此图卷,会对武夷山之美由衷赞叹,而对于已经身临其境的人,又会激起许多真切的回忆和思念。一幅以写实为根基,以写意为宗旨的作品,为何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从我们似乎会从画家这段《艺海心声》中找到答案。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美学思想。表现一个特定地域或风貌的山水画更是离不开这一点.:"指鹿为马"行不通,照搬自然又徒劳无益.我通过游览,写生,体味,从中找到属于武夷山的山水风貌的基本艺术语言――笔墨程式;更深层次的理解武夷风光的属性,从而进行艺术上的概括,夸张,使自己的作品写意与写实,具象与抽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003年1月23

“长卷是艺术家生命与艺术一道难解的试题"(画家语).画家衣惠春从创作实践的艰辛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是真切的.长卷亦称图卷,手卷.是中国画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和格局,它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史.从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起,长卷这种形式历来为画家,鉴赏家,收藏家所重。五代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图卷》以及近代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卷》等均为中国画的经典名作。时逢盛世,当今的画坛,许多的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都十分重视长卷的创作,为这一传统形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画家衣惠春的创作,近年来在画坛上颇有影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以善画大画,长卷而著称。被认为是“大山水派的传人”,“大景山水画的高手”,“北方画派的代表”;有“宏幅巨构,惊我画坛,画史阙如,当存其范”之誉。他所创作的巨幛《天地有正气》和以古典诗词名篇而创作的《大江东去》,《赤壁泛舟图》,《滕王高阁图》,等一批丈二大画以及长卷《华夏山河颂》,《黄山揽胜图卷》,《新疆采风图卷》,《西江明珠图卷》,《水仙写生图卷》等充分展示了画家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扎实的传统功力;以及旺盛的创作创新精神。《武夷山神韵图卷》的完成,正是画家一次新的飞跃。“我不愿意把自己围在胡同里,在所谓个人风格里去搞山头搬家,笔墨游戏,这是我人生重在进取,艺术力争创新的基本取向。即使在以表现武夷山这同一内容的长卷里,我总是在保持艺术完整性的原则下,尽量变化手法,以使长而不腻,长而不凡。这种艺术技法上的变换,会使人保持新鲜的艺术冲击力,使人在艺术的起伏中感悟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2003年1月21日(摘自画家《艺海心声》)

这幅作品的成功,艺术上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一幅长卷里将艺术变化与统一的规律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这一点无论从画论和实践上,都是值得重视并具有时代性,启示性的意义。

武夷山群峰在长卷里,以不同的生命本体和画家主观感情,或线勾,或泼墨,或粗犷,或精细,均在一定的节奏里变幻,当在表现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玉女峰,大王峰时,画家则用青绿点簇法,使画面强烈,绚丽;将王者之风跃然纸上;而在表现弥勒石雕及左右青龙,白虎山峰时,笔墨清淡,洒脱,有超凡脱俗的清新,飘逸,令观者心驰神往。在大红袍一段,画家大胆浓墨重彩,满山青翠,如闻神茶清香。整个图卷,清新,典雅,而不妖艳媚俗;凝重整体而不板结散乱。作品源于自然,发自内心。笔墨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武夷山的,更是画家自己的。

“从少年学画,五十载春夏秋冬转眼而逝。步入花甲,来京华何图何求?当衰年变法。一代宗师白石老人从湘潭来北京,以‘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之勇气,破釜沉舟,衰年变法,终成大家,为后学之楷模。

在自己深厚生活积累和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在研究自身艺术发展规律和探索时代审美需要的同时,通过艺术实践使自己的艺术步入变法之路。《武夷山长卷》的制作,无疑是这一历程的警示和基石。                

                                          2003年1月24日(摘自画家《艺海心声》)

《武夷山神韵图卷》不仅是画家衣惠春的代表作,随着人们对这幅作品认识的加深,相信这幅作品必将成为武夷山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也必将同武夷山一样,在中国画的艺坛上,有着不可遮挡的艺术之光!                                    

                                                  2003年11月于北京

                              原载《华夏书画报》  2004.9  第7期